吉普賽人
吉普賽人(Gypsy),最初到歐洲時歐洲人認為吉普賽人是埃及人,於是英語地區以「Egyptian」(意為埃及人)稱呼,而英語的「Gypsy」便是該詞之音變。不少人認為「Gypsy」這個名稱有歧視意義而應避免使用。也叫羅姆人(Roma),或茨岡人,「茨岡」一詞則譯自俄語「цыган」。吉普賽人起源於印度北部,根據基因證據該種族起源於亞洲。羅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稱,歷史上多從事占卜、歌舞等職業。但羅姆人也因為流浪與貧窮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與求生方法而長期遭受歧視和迫害。
歷史
他們第一次遷徙是在5世紀時離開印度,第二次是10世紀時,阿富汗人與突厥人入侵,由印度前往波斯,再前往歐洲。其語言則屬印歐語系中的北印度語。
羅姆人從未建立過自己的國家,而且他們恪守其民族傳統,刻意與主流社會保持距離,因此在多國都被看作是「次等民族」儘管在1856年奴隸制廢除之前,一些羅姆人可以作為奴隸留在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但大多數人可以作為自由游牧民族帶著他們的貨車旅行,正如羅姆人旗幟中輻條輪符號所暗示的那樣。在歐洲其他地方,他們遭受著種族清洗、子女被綁架和強迫勞動。在英格蘭,羅姆人有時會被驅逐出小社區或被絞死;在法國,他們被烙上烙印,頭髮被剃光;在摩拉維亞和波西米亞,羅姆人女性的特徵是她們的耳朵被割掉了。結果,大批羅姆人遷往東方,遷往更寬容的波蘭和俄羅斯,那裡的羅姆人只要繳納年度稅款,就會受到更公平的待遇。
殖民時代來臨後,羅姆人開始移居北美,在維吉尼亞和法屬路易斯安那有小規模移民記錄。從1860年代開始,大規模的羅姆人移民到美國,其中有來自英國的羅姆人群體。20世紀初移民的人數最多。
羅姆人也曾出現在中國,名為囉哩回回,經常盜竊,地方官指他們有近親相交之嫌,理由是他們人數不多,不與外人通婚。
由於文化及宗教上的差異,進入歐洲的羅姆人經常被歐洲人迫害。納粹德國也曾迫害他們。
文化
羅姆音樂著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間大跨度的滑動,歌唱以其情感豐富而著稱,羅姆人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明戈舞的主要起源。
直接描寫羅姆人的文學、藝術作品有:
-
Tony Gatlif 的電影《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
-
拉丁樂壇天后夏奇拉歌曲《吉普賽》(Gypsy)
-
美國樂壇天后女神卡卡歌曲《吉普賽》(Gypsy)
-
Tony Gatlif 的紀錄片《一路平安》(Latcho Drom)
-
美劇 《迷眼》 (Shut Eye)
有關羅姆人(茨岡人)的文藝作品更是不勝枚舉,尤其在西洋音樂方面,李斯特(如匈牙利狂想曲等)、薩拉薩蒂(流浪者之歌)、勃拉姆斯(如匈牙利舞曲等)、拉威爾(如茨岡)的音樂就多援引羅姆元素。(由於以前茨岡人常與匈牙利人相混,所以前述作品中對羅姆常有「匈牙利」的誤稱。)
吉普赛人虽然没有建立国家,但他们一直保持着以家庭和族群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抗拒外来文化的渗透。
猶太人
猶太人(希伯來語:יְהוּדִים,羅馬化:Yehudim),是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國的族群。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義,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宗教意義)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種族意義)都屬於猶太人。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猶太人更近似於一種民族概念。猶太人發源於西亞的以色列地或希伯來地。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猶太教是維繫全體猶太人之間認同感的傳統宗教。猶太教不太歡迎外邦人皈依,雖然如此,歷史上世界各地仍有部分不同膚色的族群通過皈依猶太教而成為猶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猶太人也由此從的一個遊牧民族,發展成為遍布全球的族群。
歷史
根據猶太教典籍《希伯來聖經》的記載,猶太民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紀前後的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等人。猶太人在故鄉「以色列地」上共建立過三個政治獨立的國家,分別是古代的前後兩個以色列王國和於1948年成立的現代以色列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猶太民族都是長期流浪散居。除了在現代的以色列國,猶太人在其他國家都為少數族群,並曾經經受了反猶主義的迫害,但猶太人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始終保持了民族信仰的獨立性和連續性。
文化
猶太教是猶太人的特有宗教。由於包含著對猶太人生活的多方面規範,因此猶太教不僅僅被視為一種宗教信仰,同時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猶太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及[身份認同],因此很難在猶太教、猶太文化和猶太人身份之間做出清晰的界定。正如古代希臘社會的多樣性一樣,猶太文化在漫長的歷史和不同的地域中產生了各不相同的特質。例如在啟蒙時代(參見猶太啟蒙運動)前後的歐洲社會,在安達盧斯(伊斯蘭教統治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北非和中東,在印度和中國,乃至現代美國和以色列,許多文化現象已與宗教出現了很大程度的分離。
當今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主要還是猶太教,但也有少部分人轉信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佛教等,亦有不少猶太人成為無神論者,但仍會保留猶太傳統。這些猶太人大都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其他國家(已改信基督教的猶太人若移民至以色列,一律不承認為猶太人)。
猶太人為了遵守猶太律法的約束,在其從搖籃到墳墓的每個人生重要階段,都形成了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儀式,這也構成了猶太世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個猶太男孩在出生後的第八天,其父母都要邀請親朋好友,為其舉行割禮,即用刀子割損其生殖器的包皮。割禮具有悠久的傳統,在《希伯來聖經》中有明文規定。猶太人將割禮視為上帝與猶太人之間神聖的契約,不可違背。除非當天因生病不宜施行手術,否則所有男孩都必須在出生後第八天舉行割禮。行割禮後,父母同時要為新生兒取名,一般應包括一個希伯來語名字。另外,皈依猶太教的男子也應在入教時施行割禮,以表示與上帝立約。
當一個猶太人的長子出生滿30天後,父母會將其帶到祭祀或利未人行贖長子禮。一般父母需要根據《托拉》的規定,支付五舍客勒以色列幣以贖回長子。這也是《聖經》《民數記》中規定的猶太人的重要教儀。
當男孩長到十三歲時,就要舉行成年禮,又稱受誡禮。根據猶太教傳統,舉行過成年禮後的男子就被視為成年人,可以參加各類正式的宗教活動。成年禮是猶太人家庭的一件大事,一般選擇在安息日於猶太會堂舉行,並有拉比負責儀式的進行。剛成年的男子應到講壇上去做「阿利亞"(即誦讀頌讚禱文)。從十九世紀起,除正統派外,其他猶太教派一般也為年滿十三歲的女孩舉行成年禮。
在猶太教看來,婚姻和繁衍後代是人的神聖義務,因此猶太教義鼓勵教徒結婚和多生多育。傳統的婚姻也是在媒人牽線的情況下有父母做主,經過男方下聘書、訂婚、婚禮等環節完成婚姻儀式。猶太人的婚禮也比較隆重,通常會在猶太會堂或露天(正統派)舉行。出席婚禮的人數一般與祈禱儀式一樣,應不少於十人,並要有兩位證婚人。婚禮上比較特別的儀式是由新郎踩碎一隻酒杯。據說這可能是為了紀念耶路撒冷聖殿被毀,也可能是為了提醒新人在未來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困難和痛苦。與其他一些主要宗教不同,猶太教並不禁止人們離婚。只要雙方同意,並在拉比的主持下,夫妻可以完成離婚手續,簽發離婚書。在性關係方面,猶太律法禁止女子在其月經前後12天內與男子同房,這間接促進了夫妻在女子排卵期進行性生活,從而達到多生多育的目的。
在葬禮這個人生的最後階段,猶太人恪守簡樸的作風。一般人死後應在24小時內迅速下葬。葬禮上不准舉行任何獻祭,只能祈禱和誦經。關於埋葬方式,正統派反對火葬,但改革派教徒卻允許火葬。根據正統派教徒的習俗,葬禮上禁止使用鮮花和音樂等象徵歡樂的元素。猶太教主張喪葬從簡,一般只是在平地上立一塊墓碑,前來弔唁或掃墓的人們一般也只是在墓碑上放一塊小石頭表示紀念。
希伯來語是猶太民族的正式書面用語(又被稱作「lashon ha-kodesh」和「神聖的語言(the holy tongue)」)。它既是許多猶太教經典(Tanakh)的標準用語,也是數個世紀以來猶太人使用的日常語言。在公元前5世紀,與希伯來語比較近似的阿拉米語開始滲透進猶地亞地區的日常口語。到了公元前3世紀,流散的一部分猶太人開始使用古代希臘語。目前,現代希伯來語是以色列國的兩種官方語言之一,另一種為阿拉伯語。
歷史中,猶太人說得最多的是意第緒語,但是,在猶太大屠殺之後、在錫安主義運動之後以及在以色列國採用了現代希伯來語之後,今天已經很少人使用了。在某些地方,猶太人社區的母語與主要社群的母語不同。例如,在魁北克,較大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社群採用英語,而較小的塞法迪猶太人社群使用法語和自己的原初語言。同樣地,南非猶太人採用了英語而不是南非語。由於沙皇和蘇聯的政策,俄羅斯人已經停止將意第緒語視為俄羅斯猶太人的語言,但這些政策也影響到鄰國社群。今天,俄語是許多蘇維埃解散之後的諸多國家的猶太社群的語言,例如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也包括在亞塞拜然、喬治亞和塔吉克斯坦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語言。北非的猶太社群雖然很小,但是猶太人已經從一個多語言的組織轉變成一個單語(或接近單語)的社群,他們在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斯市中說法語,而大多數北非人繼續使用阿拉伯語作為母語。
遺傳學研究
基因學研究表明,現代猶太人民族中含有多種不同的血統,但大多數人口的血統仍可以追溯到一個居住在特定地域並經過獨立演化的古老種族。儘管DNA測試結果論證了各個猶太人支系中都存在著3000年以上的族內通婚,但這其實仍低於其他民族的程度。目前為止的研究結果不僅證實了傳統意義上的猶太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代被迫流亡異鄉的以色列人,同時也推翻了那些主張絕大多數現代猶太人僅僅是具有猶太教信仰而不帶有古代以色列人血緣的論點。
DNA分析結果進一步表明,現代猶太人中的祭司家族(「Kohen」)都源自大約3000年前的同一個祖先。這一結論適用於全世界各地猶太人。研究人員猜測現代猶太祭司家族的「共同最近祖先」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大致相當於聖經《出埃及記》發生的時期)至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摧毀第一聖殿)之間。此外,他們也發現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賽法迪猶太人之中也存在類似現象。專家根據基因學的分析,推測第一代祭司與現代人相隔可能有106代,時間上約相隔2650年至3180年,後者取決於平均每一代人以25年計算還是以30年計算。此外,正如可薩人被融合入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一樣,一部分異族個人和群體通過皈依信奉猶太教而影響了現代猶太人的基因結構,但相對於猶太人整體而言,這一比例仍非常小。
美國國家科學院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的猶太人群體的父系基因庫均源自中東地區的同一個民族,自大流散以來,大多數猶太人群體與周邊的非猶太人保持著相對隔離的發展過程」。研究者驚奇地發現,無論猶太人散居在哪一地區,他們基因中的同一性程度都相當高。
考古學研究
現代考古學在很大程度上摒棄了希伯來聖經的歷史真實性,認為這是被重新構建的以色列民族神話故事。根據現代考古報告,以色列人和他們的文化從沒有用武力侵占這個地區,而是通過發展一種以耶和華(古代迦南諸神中的一位)為中心的獨特一神宗教,進而沖淡及同化迦南人的文化。以耶和華為中心的信仰得到發展,與此同時很多宗教實踐也在發展,這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以色列民族,將他們與迦南人區分開來。在中古青銅器時代的迦南人已經得到考古學證明,希伯來語是迦南語最後的一個現存語種。在鐵器時代I時期(公元前1200-1000年),以色列文化在性質上主要是迦南文化。
對猶太人的遺傳研究表明,全世界大多數猶太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基因遺傳,它起源於中東,並且與新月沃土的人最相似。不同猶太群體的基因組成表明,猶太人分享了一個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共同基因庫,這是他們擁有共同祖先起源的標誌。雖然猶太社群長期彼此分離,但他們在文化、傳統和語言方面保持著共同點。 對猶太人起源事實的重建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工作。它需要考察用十種以上的東方語言寫成的大量文獻,從而研究超過3000年的古人類歷史。而且,由於考古發現依賴於各個學科的研究人員和學者,其研究目的在於解讀所有事實數據,強調其最具一致性的理論,加之長期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偏見的存在,因此,這個任務變得頗為複雜。
斐迪南·麥哲倫
斐迪南·麥哲倫(Fernão de Magalhães,1480年10月17日—1521年4月27日),葡萄牙探險家,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險,其艦隊於1519至1521年間率領船隊首次環航地球,但其本人於菲律賓與土著戰鬥期間陣亡,因此無法完成全程。
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希臘語:Πυθαγόρας,前570年—前495年)是一名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理論家,畢達哥拉斯主義的創立者。他認為數學可以解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對數字癡迷到幾近崇拜;同時認為一切真理都可以用比例、平方及直角三角形去反映和證實:譬如主張平方數"100"意味「公正」。畢達哥拉斯主義描述畢達哥拉斯和追隨者所持的秘教和形上學的思想學說的術語,他們都深受數學所影響,如數秘術和數字神秘主義的生命靈數、彩虹數字學、生命藍圖數字學。
畢達哥拉斯的哲學思想受到俄耳甫斯教的影響,具有一些神秘主義因素。從他開始,希臘哲學開始產生了數學的傳統。畢氏曾用數學研究樂律,而由此所產生的「和諧」的概念也對以後古希臘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畢達哥拉斯還是勾股定理(又稱畢達哥拉斯定理)發現者(不是最先的)。
在宇宙論方面,畢達哥拉斯結合了米利都學派以及自己有關數的理論。他認為存在著許多但有限個世界,並堅持大地是圓形的,不過則拋棄了米利都學派的地心說。
地圓說,是一種認為大地是球形的理論。畢達哥拉斯第一次提出大地是球體這一概念。
畢達哥拉斯對數學的研究還產生了後來的理念論和共相論。即有了可理喻的東西與可感知的東西的區別,可理喻的東西是完美的、永恆的,而可感知的東西則是有缺陷的。這個思想被柏拉圖發揚光大,並從此一直支配著哲學及神學思想。
硃砂和魔鬼
硃砂 (英語:Cinnabar或cinnabarite,來自古希臘語:κιννάβαρι),又稱丹砂、赤丹、汞沙,礦物學中稱辰砂),為礦物形式的朱紅色到磚紅色的硫化汞。這種礦石是提煉汞元素的最常見來源,也是歷史上朱紅色或亮紅色顏料的來源。
這種礦物在對稱性和表現出雙折射方面與石英相似。硃砂的平均折射率接近3.2,硬度在2.0和2.5之間,比重約為8.1。顏色和特性源自屬於三方晶系的六方晶格結構,晶體有時表現出孿晶。
硃砂使用和處理的相關現代預防措施源於汞的毒性,早在古羅馬就已認識到這一點。
硃砂通常作為與最近的火山活動和鹼性溫泉相關的地脈填充礦物出現。硃砂是由遠離火成源的超熱液與上升水溶液(靠近地表且不太熱的水溶液)沉積的。
用途
硃砂在近東自古以來就被用作顏料,包括作為胭脂類化妝品,在新大陸自奧爾梅克文明開始。中國早在周朝就用於書寫甲骨文,宋代後期用於漆器上色。
自奧爾梅克文明以來,硃砂在新大陸中被用作一種顏料。其在瑪雅文明高峰時期的皇家墓室中的使用就是例證,最引人注目的是7世紀的帕倫克紅皇后墓,在那裡石棺中的貴婦遺骸和屬於她的物品,全部被硃砂製成的鮮紅色粉末完全覆蓋。
硃砂最廣為人知的用途在中國漆雕中,這種技術顯然起源於宋代。通過在漆中夾帶粉末顏料,可以降低古代漆器中汞中毒的危險,但如果被意外破壞,仍然可能造成環境危害。在現代珠寶行業,有毒顏料被樹脂基聚合物取代,其外觀近似於著色漆。
1976年,在智利Cerro Esmeralda發現的兩具公元1399年至1475年的女性木乃伊身著帶有硃砂的衣服。
藥用及毒性
硃砂為傳統中藥,《神農本草經》中列為玉石部上品,稱能養精神,安魂魄。用於安神、鎮靜,大約有10%的中成藥中含有硃砂。
硃砂的主要成份為硫化汞,還常夾雜雄黃、磷灰石、瀝青質等。其中含有的砷、鉛、銻等都對人體有害。有防腐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殺滅皮膚細菌和寄生蟲。
其主要成分硫化汞可導致汞中毒。研究表明一天從藥物中口服硫化汞超過262毫克即可導致慢性中毒。而一些中成藥藥丸中含汞量相當高,如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法醫實驗室曾抽查的北京同仁堂產安宮牛黃丸中含汞量為80.7至621.3毫克,部分遠高於慢性中毒量。
臨床報告表明,使用硃砂可能會出現肝腎臟損害、胃腸道反應、神經系統中毒、溶血性貧血、過敏反應等。
衛福部過去在94年便禁止使用硃砂了,事實上在明令禁止硃砂使用之前,當年的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還曾委請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進行研究,特別針對硫化汞(硃砂)影響神經的機制後進行了研究,發現口服硫化汞的神經毒性是可逆的,也就是停藥後便可慢慢恢復。且硫化汞(Mgs)的毒性僅為甲基汞((CH3)Hg+)的千分之一以下。
美國等國都已禁止藥物中使用硃砂。
硃砂與魔鬼
過去硃砂是中藥處方中的一個用藥,認為可以安神鎮驚,解胎毒痘毒,驅邪魅。
這其實最早是因為古代的道士畫符時使用硃砂,後來發現將其畫符後對於一些癲狂的精神病患者有安定情緒的作用,於是後來便沿用在中醫的藥物中。
但其實這個安神的作用,在現代藥學研究領域中我們知道,這源自於汞本身的神經毒性,它會阻礙神經傳導的效率,進而達到安神定魄的成效。
朱砂能辟邪是因为邪生于阴、存于阴、发于阴,人受于阴则会阴阳失去平衡,就会存阴、受阴生邪,不能正道。而朱砂在中医、道教中称之为极阳之物,具有平衡阴阳气场之功能,人需阴阳平衡才能得以健康长寿、悠闲自得。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中,红色有驱逐邪恶的功能。比如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官吏、官邸、服饰也多以大红为主,即所谓“朱门”、“朱衣”。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朱砂不仅是辟邪圣物。自古以来,每到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从张灯结彩、服装用具,到所用的装饰配备等,无不用大红的颜色来体现喜事的丰采。不仅表达了对节日的祝贺和内心的喜悦,也从红红的喜气当中散发出来。这象征吉祥,红色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恒久的喜庆气息。
賢者之石
賢者之石(拉丁語:lapis philosophorum、英語:philosopher's stone)是一種存在於傳說或神話中的物質,其形態可能為石頭(固體)、粉末或液體。它被認為能將卑金屬變成黃金,或製造能讓人長生不老的萬能藥,又或者醫治百病。其他的稱號還有哲人石、天上的石頭、紅藥液、第五元素等等。由於鍊金術師們對這種物質的不懈追求,它也被賦予了大奇蹟、偉大的創造等稱號。有時候,這些稱號也同時用來稱呼那些賢者之石的製造者,以此來形象地表現他們居於鍊金術的至上頂點。
人類自古以來就相信某些特別物質會對物質的變換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古代埃及鍊金術師認為鉛是種變化多端的特別金屬,因為當時已經知道如何利用鉛,從質雜不純的貴金屬中提煉純金與純銀。中世紀的阿拉伯則較重視水銀與硫磺,他們相信融合水銀與硫磺就能製作出靈藥(萬靈藥),非但能治百病還可以點石成金。
中世紀的歐洲根據給中世紀歐洲鍊金術帶來巨大影響的賈比爾·伊本·哈伊揚的學說,水銀和硫黃是賢者之石構成的兩大要素。根據這兩種要素的不同比率,從而產生卑金屬和貴金屬的區別。儘管在這之後又出現了加入鹽的三要素說,但鍊金術師們的注意力還是常常放在水銀上。他們以水銀為原料,不斷重複著各種各樣製造賢者之石的嘗試。
這其中,水銀和硫黃的化合物硫化汞會呈現出具有代表性的紅色,這種化合物的天然產物被稱為辰砂(參考照片)。在中國傳說中,它被看作是製造長生不老藥、仙丹、金丹的原材料(煉丹術)。漢字中的「丹」字也因為辰砂的緣故而具有了紅色的含義(大徐本、段注本《說文》:「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象丹形,凡丹之屬皆從丹。」辰砂為硃砂,即水銀、硫磺的天然混合物之又名,產於廣西、雲南、四川硃砂。
「紅藥液」中的藥液一詞,拉丁語原文為tinctura。其原意雖然是染料,但這裡表示的是把草藥浸泡在酒精中製成的藥劑。中文也稱作藥酒。紅藥水(汞溴紅溶液)作為水銀製品,因為具有殺菌作用,現在也已經成為了家庭常備藥。
雖然不能製造出黃金,但鍊金術卻可以用來進行鍍金。把黃金溶在水銀中會生成金汞齊。在打磨後的銅的表面塗上金汞齊後進行加熱,水銀蒸發後就會在銅的表面留下黃金的鍍層。
賈比爾發現了能夠溶解黃金的王水。把黃金溶解在王水裡,乾燥後就會留下一種黃色的粉末,叫做氯金酸。氯金酸的水溶液也可以用來進行鍍金。把它塗在銅的表面的話,由於置換反應就會生成氯化銅,同時金就會析出並留在表面。
賈比爾(Geber)一直被認為是「王水」的研究者,用鹽酸和硝酸,少數物質能溶解黃金(和仍然經常使用金的回收和淨化)的混合物的發明者。
在有些觀點裏,賢者之石也被認為是黃血鹽(亞鐵氰化鉀)。在黃血鹽和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黃金後加熱,黃金就會溶解在這種液體中。因為這種材料帶有劇毒,近些年裡的使用量已經急劇減少。但是作為電鍍和非電解鍍層的原材料,氰化金的化合物直到現在仍在使用。
把溶有黃金的溶液塗在普通金屬的表面,再透過銅導線傳送微弱的電流,從而把黃金固定在金屬表面的方法被稱為電鍍金。根據一些考古發現,在古代的中東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曾經使用過被稱為巴格達電池的世界最古老的電池。
J·K·羅琳的小說《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1997)及其電影版(2001)。其中的賢者之石(譯為魔法石)擁有將任何金屬變成黃金及製造長生不死藥的法力。
基督徒 https://www.salem.org.hk/5sola/08_01_02.html
哲學之卵 https://www.amorc.jp/material_076/
「梅爾基亞德斯德部落由於逾越了人類知識的界線,已從大地上被抹去。」
蠹魚
蠹魚(學名:Lepisma saccharina)(拼音:dù yú,注音:ㄉㄨˋㄩˊ),俗稱蠹蠹[可疑]、蠹蟲、白魚、壁魚、赤木蟲、書蟲或衣魚,古名蛃或蟫,是一種靈巧、怕光、怕空氣擾動的昆蟲,身體呈銀灰色,因此也有白魚的稱號,嗜食糖類及澱粉等碳水化合物,牠的體型細長,無翅,身體上佈滿了鱗片,口器為咀嚼式。
衣魚在昆蟲界的分類是:衣魚目(由被取消的總尾目劃分出來);是地球上最原始的昆蟲之一,在地球上已經出現約三億年。
-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流動的水不會腐敗,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蛀蝕。比喻事物常活動則不易被侵蝕破壞。如:「適度運動可保持身體健康,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季春紀.季春》:「因智而明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馬錢子鹼
番木鱉鹼(英語:Strychnine, STRIKE-neen),又稱番木鼈鹼,馬錢子鹼,又譯士的寧,士的年(有時被錯寫成土的寧),是一種劇毒的化學物質,一般用來毒殺老鼠等齧齒類動物。對人類亦有劇毒(成人的致死量約為5mg/kg體重)。番木鱉鹼可提煉自馬錢子(Strychnos nux-vomica L.),978年賜死南唐末代君主李後主用的牽機藥可能就是番木鱉鹼。
中毒症狀
番木鱉鹼會使中樞神經失常。中毒一般20分鐘後開始發作,徵狀為肌肉劇烈抽搐,在中毒後1至3小時後因窒息或精疲力竭而死。呈現角弓反張,症狀甚似破傷風。死後嘴角通常會露出詭異的笑容,因此經常成為推理小說中的題材。
治療
沒有已知的解藥,臨床上一般使用巴比妥類鎮靜劑和肌肉鬆弛劑、地西泮等藥物來緩解徵狀,必要時可使用人工呼吸。如果搶救及時,病人在中毒後存活超過24小時,就有可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