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Siddhartha)

作者: Hermann Hesse

譯註: 楊武能

悉達多(Siddhartha) cover

ISBN: 978-7-02-017172-9

Record: 2025/06/02

「他這麼聽從了,不是聽從外來的命令,而只是聽從這內心的聲音,心甘情願地聽從這聲音;這是對的,是必要的,其他一切都不必要。」

喬達摩 · 悉達多

學者張文江在《〈悉達多〉講記》裡說,「黑塞的構思很巧妙,他把釋迦牟尼的名字喬達摩·悉達多一拆為二⋯⋯悉達多是未成就的人,喬達摩是一個已成就的人,悉達多走一條修行之路,回歸喬達摩,實際上是把兩個人重新拼成一個人。」

印度教種姓制度

雖然說許多不同的宗教中都有種姓制度,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種姓將印度社會的人們嚴格地劃分成不同的組別,這一習俗從古時一直流傳至今。然而,由於城市化、肯定性行動活動的進一步推廣,印度種姓制度在經濟活動上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印度種姓制度也被許多學者用來研究印度之外類似於種姓的社會分級系統。種姓一詞有時也用來描述蜜蜂、螞蟻等非人類動物的社會習慣。

印度教(Hinduism),源于梵语“सनातन धर्म”(Sanātana Dharma,意为“永恒之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也是继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后信徒人数第三多的宗教,拥有超过12亿的信徒。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哲学、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综合体,其根源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印度。

核心教义与哲学思想

印度教并没有统一的、所有信徒都必须遵守的教条,其内部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哲学思想和派别。然而,一些核心观念构成了印度教信仰的基石:

  • 梵(Brahman): 印度教的终极实在,是宇宙万物的源头和归宿。梵是超越一切、无形无相、永恒不变的绝对存在。印度教徒相信,万物皆是梵的显现。
  • 阿特曼(Ātman): 指个体灵魂或真我。印度教的核心哲学思想之一是“梵我合一”(Brahman-Ātman),即个体的灵魂与宇宙的终极实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 轮回(Saṃsāra): 指生命在生死之间无休止的循环。众生根据其业力,在不同的生命形态中不断转世,经历苦乐。
  • 业(Karma): 意为“行为”或“造作”,指的是一切身、口、意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力量。善业导致善果,恶业导致恶果,业力是决定个体在轮回中命运的主要因素。
  • 法(Dharma): 意为“法度”、“责任”或“宇宙秩序”。它涵盖了道德、伦理、社会责任和个人行为准则。遵行“法”是维持个人与宇宙和谐的关键。
  • 解脱(Mokṣa): 印度教徒的终极目标是超越生死轮回,使个体灵魂(阿特曼)从轮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并融入宇宙的终极实在(梵)。实现解脱的途径包括智慧之道(Jñāna Yoga)、行动之道(Karma Yoga)、虔信之道(Bhakti Yoga)和禅定之道(Rāja Yoga)。

主要神祇

印度教被认为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宗教,拥有成千上万的神祇,但许多印度教徒认为这些神祇都是至高神“梵”的不同面向和化身。其中,三位主神尤为重要,组成了“三位一体”(Trimūrti):

  • 梵天(Brahmā): 创造之神,宇宙的创造者。他通常被描绘成有四张脸,象征着他能洞察四方。
  • 毗湿奴(Viṣṇu): 维护之神,宇宙的保护者。他慈悲为怀,当世界面临危机时,会化身为不同的形象下凡救世,其中最著名的化身是罗摩(Rāma)和克里希那(Kṛṣṇa)。
  • 湿婆(Śiva): 毁灭与再生之神。他既是毁灭者,也是创造者,象征着宇宙的循环。他也被视为苦行与冥想之神。

历史与起源

印度教的起源极为复杂,并非由单一的创始人或经典所建立,而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融合。其历史大致可分为:

  1. 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 以《吠陀经》(Vedas)为核心,形成了早期的婆罗门教。这一时期以祭祀仪式和对自然神的崇拜为特点。
  2. 史诗与往世书时期(约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 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等其他宗教思想,以及民间信仰,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知的印度教。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和《罗摩衍那》(Rāmāyaṇa)在此期间形成,对印度教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3. 中世纪与现代: 印度教内部发展出众多派别,如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等。在近代,印度教也经历了多次改革运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社会与习俗

印度教的信仰深刻地影响着信徒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

  • 种姓制度(Caste System): 历史上,印度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和学者)、刹帝利(武士和王族)、吠舍(商人和农民)和首陀罗(劳工和仆人)四个等级。尽管现代印度法律已废除种姓歧视,但其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
  • 生命礼仪: 印度教徒在一生中会经历一系列重要的生命礼仪,如出生、成年、婚姻和死亡仪式。火葬是普遍的葬礼形式,人们相信通过火的净化,灵魂可以更快地得到解脱。
  • 节日庆典: 印度教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排灯节”(Diwali),也称为光明节,象征着光明战胜黑暗,善良战胜邪恶。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是“胡里节”(Holi),也称为色彩节,人们在这一天互相抛洒彩色的粉末和水,庆祝春天的到来。
  • 饮食习惯: 许多印度教徒是素食者,因为他们信奉“不害”(Ahiṃsā)的原则,即不对任何生命造成伤害。牛在印度教中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因此食用牛肉是严格禁止的。

鑑於其普世的精神內核,一些人把印度教視為超越人類起源的「永恆的法」、「永恆的規律」或「永恆的道路」,超越了人類的起源。印度教思想特別是吠檀多哲學,啟發了許多著名思想家,包括叔本華尼采愛默生梭羅赫胥黎尤金·溫納等。

六字真言:观音菩萨心咒的深远意涵与无量功德

六字真言,又称六字大明咒,是佛教中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熟知的咒语,其梵文写作 ॐ मणिपद्मे हूँ (Oṃ Maṇi Padme Hūṃ),藏文为 ཨོཾ་མ་ཎི་པདྨེ་ཧཱུྃ。此咒被视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心咒,蕴含了诸佛菩萨的无尽慈悲与智慧,是佛法精髓的凝聚。

img

真言的含义与象征

六字真言的字面意思常被解释为“向持有珍宝莲花的圣者敬礼”或“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每个音节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 ॐ (Oṃ/):是咒语的起始音,被视为宇宙的初始之音。它代表佛的身、口、意,象征着佛的智慧,能净化和消除由“我慢”所带来的烦恼。在发音上,它由A、U、M三个音组成,象征圆满具足。
  • म (Ma/嘛):代表“摩尼”,意为如意宝珠。此音节对应消除“嫉妒”的烦恼。宝珠象征着慷慨与利他之心,能满足一切愿望。
  • णि (ṇi/呢):此音节旨在对治“贪欲”的烦恼。它象征着持戒与自律,通过清净的行为达到内心的平和。
  • प (Pad/唄):代表“莲花”(Padma)。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智慧与纯净。此音节对应消除“愚痴”的无明,即使身处轮回浊世,也能保持清净的本性。
  • द्मे (dme/咪):为“Padme”的结尾音,与前一音节共同构成“莲花”之意。此音节主要对治“悭吝”的习气,象征着忍辱与坚毅。
  • हूँ (Hūṃ/吽):是咒语的结尾,代表金刚部心,象征“成就”与“摧破”。它能够摧毁“嗔恨”的恶念,依靠佛的力量,最终达成圆满的觉悟。

与观世音菩萨的联系

六字真言与观世音菩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咒出自《大乘莊嚴寶王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微妙本心,也被認為是四臂白觀音的心咒。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闻声救苦,而六字真言正是他救度众生大悲心的音声显现。因此,持诵此咒被认为是与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愿力进行最直接、最快速的沟通与感应的方式。在藏传佛教中,人们相信达赖喇嘛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因此六字真言在信众中被广泛而虔诚地持诵。

念诵方法

六字真言的念诵并无严格的限制,无论行、住、坐、卧皆可持诵。关键在于内心的虔诚与专注。

  • 发音参考:其汉语拼音注音接近 ōng mā nī bēi mēi hōng。然而,由于梵文与藏文的发音在不同传承中略有差异,最重要的是保持发音的连贯与清晰,并专注于咒语的内在含义。
  • 心态:念诵时应发菩提心与大悲心,心怀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保持身心清净,心缘一境,避免散乱。
  • 方式:可以出声念诵,也可以在心中默念。常常配合使用念珠(佛珠)来计数,以帮助集中精神。

功德与利益

根据佛经记载,持诵六字真言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被誉为“万咒之王”。其利益涵盖了世间与出世间的多个层面:

  1. 消除业障,关闭轮回之门:六个音节分别对应净化六道轮回(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痛苦和业因,能帮助众生从轮回中解脱。
  2. 获得无量智慧与慈悲:此咒是智慧与慈悲的结晶,长期持诵能开启智慧,增长慈悲心。
  3. 得诸佛菩萨护佑:念诵时,能感召诸佛菩萨及护法善神的守护,消除各种障碍、疾病和灾祸。
  4. 利益见闻者:不仅是持诵者本人,凡是听到、看到或触及(如转经轮)此咒的众生,都能种下解脱的种子。
  5. 临终往生净土:虔诚持诵者在生命终结时,能蒙观世音菩萨接引,往生极乐净土。

階段

自知

「可是他,悉達多,卻無法讓自己喜悅,無法讓自己略有興緻。他在無花果園的玫瑰小徑上漫步,在幽藍的樹影下靜思,在救贖池中每日潔凈身體,在芒果林濃蔭匝地處獻祭。他優雅完美的舉止討人歡心,令人賞心悅目,可他心中卻並無喜悅。夢境侵襲他,無盡的思緒從河流中湧出,在繁星中閃耀,自太陽的光輝中灑落;當祭祀的煙火升騰,《梨俱吠陀》的詩句瀰漫,當年長的婆羅門和智者的教誨不絕於耳,悉達多的靈魂悸動不安。

悉達多心中的悵然一日勝過一日。他開始感到,父親的愛,母親的愛,他的朋友喬文達的愛,都不會一直帶給他幸福、安寧和滿足。他開始感到,他可敬的父親和其他智慧的婆羅門已將他們大部分思想傳授給他,而他依舊靈魂不安,心靈不寧。他充滿渴望的精神容器仍未盛滿。洗禮雖善,但那只是水,不能洗滌罪孽,滿足焦渴的靈魂,撫慰畏懼的心靈。向諸神獻祭和祈禱固然好——但這即是一切嗎?獻祭能帶來幸福嗎?諸神又當如何?創世的果真是生主而不是阿特曼?那唯一的、孤獨的阿特曼?諸神不是形同你我?他們被創造出來,同樣受限於光陰,同樣命運無常,終有一死?那麼向諸神獻祭,是善和對的、明智和高尚的作為嗎?除了阿特曼,還有誰值得去獻祭,去尊崇?可阿特曼在哪裡?去哪裡找它,何處是它的居所?它永恆的心房在何處跳動?難道不是在內在的「我」中,在每個人堅不可摧的內心深處跳動嗎?然而這「我」,這深處,這最終的阿特曼在哪裡?它不是筋骨和肉體,不是思想和知覺,如智者們教誨的那樣。它在哪裡?哪裡另有一條迫近「我」,迫近內在,迫近阿特曼的路?一條更值得尋找的路?啊,沒人能指明這條路。沒人認得它。不論父親、老師還是智者。即便在頌神祭歌中也無從尋得。哪怕婆羅門及其神聖之書包羅萬象:創世、語言的起源、飲食、呼吸、感官秩序,諸神的作為——它確實極為淵博——但它如果不知曉那最重要的、唯一的東西,了解上述這一切又有何意義?」

「他慢慢走著,邊走邊思索充滿他身心的這種感受。他沉思著,好像潛入一片深潭似的沈潛到這一感覺的底部,一直到了它根由之所在,因為他覺得,思考正是要認識事物的根由,只有認識事物的根由,感覺才能上升為認知,才不至於迷失,才會變為實體,開始放射出內在的光彩。」

「悉達多從沙門處學到很多。他學會諸多克己之方法。他通過受苦,志願受苦和戰勝疼痛、飢餓、焦渴和疲憊,走向克己。他通過禪定,通過在一切表象前心神凝定走向克己。他學會諸多修鍊之道。他曾千百次擺脫「我」。他曾整時整日停駐在無「我」中。這些修行均從「我」出發,終點卻總是回歸於「我」。儘管悉達多千百次棄絕「我」,逗留在虛無中,化為動物、石頭,回歸卻不可避免。重歸於「我」無法擺脫。在陽光中、月華下,在遮蔭處和雨中,他重新成為「我」,成為悉達多,重新忍受輪迴賦予的折磨。」

覺醒

「當悉達多離開覺者佛陀棲居的祗園,離開喬文達停留的祗園時,他意識到他將自己過去的生活也拋在了身後的祗園。他躑躅獨行,沉吟于充斥內心的情感中。他沉吟著,彷彿探入情感深潭之最底端,直探及緣由的棲身之所。在他看來,認識緣由乃是一種深思。通過這樣的深思,情感升華為認知,變得牢靠;它盤踞內心,熠熠生輝。

悉達多深思著躑躅獨行。他確信自己已不再年少,他已成為男人。他確信,他已如蛇褪去老皮般告別往昔。一些一直伴隨他,曾經屬於他的東西,諸如拜師求教的夙願已不復存在。他的最後一位恩師是神聖的世尊佛陀。但佛陀的法義也無法挽留他,折服他。

他環視四周,宛如與世界初逢。世界是美的,絢爛的;世界是奇異的,神秘的!這兒是湛藍,這兒是燦黃,那兒是艷綠。高天河流飄逸,森林山巒高聳。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充滿秘密和魔力。而置身其中的他,悉達多,這個蘇醒之人,正走向他自己。這初次映入悉達多眼帘的一切,這燦黃和湛藍,河流和森林,都不再是摩羅的法術,瑪雅的面紗,不再是深思的、尋求圓一的婆羅門所蔑視的現象世界中愚蠢而偶然的紛繁。藍就是藍,河水就是河水。在悉達多看來,如果在湛藍中,在河流中,潛居著獨一的神性,那這恰是神性的形式和意義。它就在這兒的燦黃、湛藍中,在那兒的天空、森林中,在悉達多中。意義和本質絕非隱藏在事物背後,它們就在事物當中,在一切事物當中。」

宿命

「長久以來,悉達多雖不屬於塵世,卻經歷了塵世生色之娛。他在狂熱的沙門歲月中被扼殺的感官漸漸蘇醒。他品嘗了財富、淫樂和權力的滋味。唯有聰明的迦摩羅深知,他內心仍是個沙門。指引他生活的一直是思考、等待和齋戒的技藝。他和孩童般的世人間彼此依舊陌生。」

「悉達多道:「我並不為『物』是否虛幻而憂慮,連我也可能只是個幻象。因此,我同『物』並無區別。我因此覺得它們值得熱愛和敬重——我們並無區別。我因此熱愛它們。 你一定笑話我這種說法,喬文達,對於我來說,愛乃頭等要務。審視世界、解釋世界或藐視世界,或許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愛這個世界。不藐視世界,不憎惡世界和自己,懷抱愛,驚嘆和敬畏地注視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意象

芒果樹(學名:Mangifera indica)原產南亞東北部和中南半島,在梵語中叫作āmra,音譯為「菴羅」,性喜高溫、乾燥的天氣,營養生長期(根、莖、葉)最適合溫度為24-30℃,氣溫降到18℃以下時生長緩慢,10℃以下停止生長,生殖生長期(花、果)需較高溫度,以排水良好且含腐植質的砂質土壤最適宜,pH值5.5-7.5為佳。後引種改良,已遍及世界多國,其中十大芒果產地,以產量排名如下: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泰國、中國大陸、印尼、菲律賓、海地、剛果、台灣。

在一些地方,人们认为芒果树是吉祥之树,象征着丰收、富贵、爱情等美好的事物。例如,在印度教中,芒果树被视为神圣之物,与神明和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印度教徒结婚时,新娘会戴上用芒果叶编成的头饰,寓意着幸福和长寿。在印度教徒庆祝新年时,人们会用芒果叶装饰门窗和祭坛,祈求神明赐福。在印度教徒葬礼时,人们会用芒果木作为火葬用材料,希望灵魂能够得到安息。 在另一些地方,人们认为芒果树是凶险之物,容易招来邪灵、厄运、疾病等不好的事物。例如,在一些民间传说中,芒果树被认为是凶险的树木,容易招来邪灵、厄运、疾病等不好的事物。例如,在中国广东省的一些地方,人们相信芒果树是鬼魂的栖息地,如果在芒果树下睡觉或者吃芒果,就会被鬼魂缠身,甚至丧命。在中国云南省的一些地方,人们相信芒果树是不祥的树木,如果在家里种植芒果树,就会招来家庭不和、破财、病灾等。在中国海南省的一些地方,人们相信芒果树是有毒的树木,如果吃了芒果或者接触了芒果树的汁液,就会引起过敏、发烧、皮炎等。

202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