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 cover

ISBN: 978-7-5442-6922-3

Record: 2024/05/04

說不定每個人的心裡都有這麼一段已經溜走的黃金歲月。它熾熱,明亮,像沙子一樣柔軟。它已遙遠得如同海市蜃樓,卻又是支撐我們每日前行的精神綠洲。 「我在想,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

天主教(P143)

天主教會(拉丁語:Ecclesia Catholica,希臘語:Καθολική Εκκλησία,意為「大公教會」),又稱天主教、公教會、公教,是基督宗教人數最多的宗派或教會,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稱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天主教、羅馬公教會、羅馬大公教會、羅馬公教。其與東正教、新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

名稱

中文「天主教」一詞翻譯自希臘文的「大公教會」(希臘語:καθολικὴ ἐκκλησία,羅馬化:katholike ekklesia),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公元2世紀初。該術語也可譯為「至公教會」,這是因為「καθολικην」一詞的含義是全體、普世的。「至公」和「至一」、「至聖」、「宗徒」一起被視為正統的基督教會所需具備的特徵(在宗徒信經中即有一條是「我信聖而公之教會」)。

明朝萬曆年間耶穌會將基督信仰傳入中國,經當朝禮部尚書徐光啟與利瑪竇等耶穌會士討論,取儒家古話「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稱其信仰之獨一神靈為「天主」,「天主教」之名由此而來。

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有時亦被稱為「舊教」

歷史

天主教會相信耶穌基督的宗徒伯多祿(彼得)接受基督的託付,建立教會,成為教會的基石,是羅馬教會的第一位主教,並在這個職位上領導各地教會。此後沿襲下來的羅馬的主教也因此享有各地教會的領袖地位。因此天主教會是從伯多祿開始一脈相承,是以羅馬主教為領袖的普世教會。

新教否認其一脈相承的觀點,認為耶穌基督沒有委託伯多祿(彼得)稱為教會的基石,伯多祿(彼得)也沒有建立羅馬教會,羅馬教會及其主教的地位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份之後,羅馬主教的地位在西羅馬帝國繼續得到鞏固,但在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漸漸上升,與羅馬主教常常分庭抗禮。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後,東方教會以君士坦丁堡主教(普世牧首)為首,使用正統教會的名稱,西方教會以羅馬教宗為首,繼續使用大公教會的名稱。

16世紀出現宗教改革運動,新教蓬勃發展,新教人士常使用「舊教」、「羅馬教會」的名稱來稱呼此天主教會,「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等別名由此而來。天主教人士較少使用這樣的稱呼。

大公教會傳教士進入中國的時候,將「大公教會」翻譯為「天主教會」,這是大公教會在中文的正式名稱,是中文特有的情況。

宗徒時期

宗徒們執行基督的命令四散傳播福音並建立了第一批普世教會,宗徒統續自此而始。

在羅馬帝國的傳播

君士坦丁發布米蘭敕令後,普世教會脫離地下狀態,西方和東方教會便逐漸形成,並成為東西羅馬政治和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宗教改革後

馬丁·路德教義的質疑引發的神學爭端,而掀起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緊接著歐洲的世俗君王利用此事,進行了宗教改革,向教會爭奪權力。

法國大革命時期爆發了革命黨對法國境內天主教神職人員執事的屠殺。

19世紀末,義大利王國進犯並佔領教宗國,教宗退守梵蒂岡。1929年,義大利和聖座簽訂《拉特朗條約》,梵蒂岡城國因而成立。

聖職人員

天主教的聖職人員因角色不同可分爲3類,分別為主教、神父(即司鐸)及執事。

主教由教宗親自任命,通常負責管理一教區所有事務。天主教會認爲,主教為十二宗徒的繼承人,合法繼承人將被授予完滿的神權,有權祝聖新司鐸。天主教會認爲,主教是由天主制定繼承宗徒位者,藉賜於他們的聖神被立為教會中的牧人,使之成為教義的導師、神聖敬禮的司祭和治理的服務者。

神父(司鐸)為主教的聖職協助者,可舉行彌撒聖祭,施行聖事(除祝聖司鐸和施放堅振外),協助主教牧養天主的子民(即管理堂區事務與教導教友)。信徒可以通過領受聖秩聖事而成爲司鐸。天主教會認爲,司鐸擁有獻祭和赦罪的權力,基督在信徒中設置了某些人為司祭,作爲宗徒繼承人的主教,也相應地將職務分擔給司鐸。

執事為主教的世俗事務協助者,主要以服務為主,也承擔宣讀聖言,協助分送聖體等工作。有些司鐸候選人在升為神父前先被任命爲執事,但也有可允許已婚者擔任的終身執事,此職位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恢復。

在聖職人員中,還存在教宗和樞機兩個特殊職位。

天主教會認爲,教宗是宗徒之長聖伯多祿的繼承人,也是羅馬主教,普世教會的首牧,為世界主教團的首領、基督的代表、普世教會在現世的牧人;因此由於此職務,他在普世教會內享有最高的、完全的、直接的職權,且得經常自由行使之。

天主教會認爲,教宗由於其職位,不僅享有對普世教會的權力,而且對所有個別教會及其信眾擁有職權的首位,羅馬教宗在盡其普世教會最高牧人職務時,常與其他主教們,而且與普世教會共融聯合一起;但他有權按照教會的需要,規定執行職務的方式,即由其個人或與主教們集體執行。教宗可召開,親身或派人主持之,遷移、終止或解散大公會議,也可以批准該會議的法令。現時按教會法,教宗由合資格(即80歲以下)樞機們當中選出,尤如早期教會中聖伯多祿宗徒為十二宗徒之首。

樞機則為教宗的助手和顧問,由教宗直接任命。擔任樞機者必須至少為司鐸,未升主教者應接受主教祝聖禮。樞機的職責主要為輔佐教宗,負責協助教宗管理普世教會的日常事務。例如各聖部部長皆由樞機出任。1983年頒布的天主教法典(參照349條及356條)則稱樞機為特別組成的團體(稱為樞機團),依法享有選舉教宗的權利,並以集體方式協助教宗處理較重要的事項,或個別地協助教宗處理普世教會的日常事務。樞機體制是教會設立的一種職務(教律),並非建基於神律,亦不是神品(聖秩)的一個等級。 樞機的職務,源於羅馬教區的司鐸團(Presbyterate)。

聖職人員的排序為:教宗→樞機→總主教→主教→助理主教→輔理主教→神父→執事

修士及修女並非聖職人員,而是修道者,即願意以其獨特方式(如按不同神恩以服務或祈禱的方式)渡奉獻生活的平信徒。

截至2021年年末,天主教徒為1,375,852,000人,佔世界人口的17.67%。天主教徒佔所有基督徒的一半左右。

截至2021年年末,天主教徒在占各大洲人口比例為,非洲19.38%,美洲為64.08%,亞洲為3.32%,歐洲為39.58%,大洋洲為25.94%。

同樣截至2021年年末,天主教在全球有5340位主教、407,872位神父和49,176位終身執事。有49,774位修士和608,958位修女。全球在俗團體成員中,有593位男性和19,688位女性。全球平信徒傳教士共計有410,494位,傳教員則有2,877,652位。全球教區和修會大修生人數總計109,895人,小修生則有95,714人。

教會觀

天主十誡

  • 第一誡 欽崇一天主於萬有之上。(天主教第一誡細項包括:禁止拜偶像,行巫術和迷信。無神論否認天主的存在,亦違反第一誡)
  • 第二誡 毋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
  • 第三誡 守瞻禮主日。
  • 第四誡 孝敬父母。
  • 第五誡 毋殺人。
  • 第六誡 毋行邪淫。
  • 第七誡 毋偷盜。
  • 第八誡 毋妄證。
  • 第九誡 毋貪他人妻。
  • 第十誡 毋貪他人財物。

「十誡」(Decalogue)一詞,其字面的意義是「十句話」(出34:28;申4:13;申10:4)。在聖山上,天主給自己的子民啟示了這「十句話」。是天主「用手指」寫的(出31:18;申5:22),不同於其他由梅瑟書寫的誡命。「十句話」在天主的話里,占著卓越的位置;「十句話」載在出谷紀和申命紀中,流傳至今。自舊約時代,經常為聖經所引用,但是,直到耶穌基督的新盟約,「十句話」的完整意義才顯示出來。

自聖奧思定開始,天主教會在給候洗者和信徒的教理講授中,「十誡」占著優越的地位。在十五世紀,人們習慣把十誡的規條寫成有節奏的詞句,以便背誦並採用積極的形式。這種方式直到今日仍被沿用。十誡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每一句「話」或每一條「誡命」都涉及整體。觸犯了一條誡命就是違犯全部法律。

教會五規

教會五規是:

  1. 主日及當守的法定慶節應參與彌撒,停止有礙聖化這些日子的工作和業務;
  2. 應至少每年一次領受和好聖事,告明己罪;
  3. 至少在逾越慶節時領受感恩(聖體)聖事;
  4. 應遵守法定的大齋和小齋;
  5. 各盡自己的能力,支持教會物質的需要。

末世觀

天主教徒相信人生到最後要面臨四件事:一、死亡。二、審判。三、天堂。四、地獄。此為萬民四末。信徒多默想四末,會警惕自己、改善信仰生活。

天主教會相信,每個人在死亡後會立即接受私審判,從而決定煉獄、天堂或是地獄的去向。最終,基督將會再來,進行最後的審判,並帶來新天新地的希望。

天堂

天主教會認爲,「天堂」是一個至高的幸福境界。那些在天主的思寵中過世,而無須再煉淨的人將進入這一境界,與基督永遠生活在一起。這些人組成天上的教會,可與天主直面,並可為世人轉禱。

天主教會可能通過特定程序宣佈某些人為真福或聖人,承認這些人已經進入天堂。舊約中的一些人物也根據傳統被尊奉爲聖人。

地獄

天主教會認爲,地獄是人因自由的抉擇,在大罪中過世時所遭到的永罰。

早期天主教神學家認爲地獄存在兩種痛苦,即失苦(拉丁語:Poena damni)與覺苦(拉丁語:Poena sensus)。前者意味失去的痛苦,即與天主永遠的分離;後者意味感覺上的痛苦,即火燒之苦。

天主教會認爲,天主不預定任何人去下地獄,墜入地獄是人甘願犯大罪離開天主、至死不肯悔改的後果。一些宗派與此持不同觀點,如雙重預定論。

煉獄

天主教會認爲,人死後靈魂上沒有大罪,只有小罪或暫罰尚未補償,既不該受永罰下地獄,又不能立刻升天堂,則可至煉獄中受苦作補贖,直至償還罪債完畢為止。天主教也稱此補償為最後的煉淨。

天主教會基於諸聖相通的教義,認爲仍在現世的信友,可以通過祈禱、奉獻感恩祭、行施捨、得大赦和做補贖幫助處在煉獄中的靈魂

聖事

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件聖事,即聖洗聖事、堅振聖事、修和聖事、聖體聖事、婚配聖事、聖秩聖事、病人傅油(包括路德宗在內的大多數基督新教則僅保留洗禮和聖餐禮作為正式的聖禮)。在這其中,彌撒(聖體聖事為其主題)是最重要的。

天主教相信聖事是由基督耶穌親自建立,透過有形的標記分施無形的恩寵。七件聖事涵蓋基督徒生命中所有階段,及一切重要時刻。

七件聖事可分成三類,入門聖事,治療聖事,共融和服務的聖事。

入門聖事

其中聖洗聖事、堅振聖事和聖體聖事乃入門聖事,這些聖事為人準備入教奠定基礎。信徒透過聖洗而重生;藉著堅振而堅強,並在聖體聖事中領受永生之糧。如此,藉著入門聖事,他們常能更豐盛地接受天主的生命,並且邁向愛德的成全。 除非已領受聖洗聖事,不能領受其他聖事。

感恩祭

聖體聖事,又稱感恩祭或彌撒(拉丁語:Missa),是「派遣」的意義。

對羅馬人來說,在一次會議完結後,便打發人回家。在聖本篤會的會規內,彌撒就是指「遣差」。這種意義漸漸傳到其他各地,到了第四世紀末,其意義有二:一是指慕道者在聽完道理後便被遣散,因他們尚未進入教會的真正奧秘之中;另一是針對信友,也就是禮儀結束時所說的:「彌撒禮成」意指彌撒結束了,你們去吧!傳教或宣道的工作,是彌撒所賦予的使命。彌撒與聖體聖事實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聖體只能在感恩祭中被祝聖。按照聖經中耶穌所吩咐的,餅和酒被祝聖為耶穌的身體和血分給信徒,為使祂在十字架上所在的救世犧牲和祭獻,藉聖餐的方式永存人間,讓信徒藉領受主的聖餐而得到其實益,能與基督合成一體,在祂內生活。天主教會相信在彌撒中救主基督親臨於:因祂的名而聚會的團體中;施行聖事者的身上;祂的聖言內;具體地持續不斷地臨於祝聖了的餅酒形內。

感恩祭是天主教教會生活的中心,它以聖餐的方式,「重演」基督藉十字架上的犧牲告祭獻所完成的救贖工程,使信徒在領洗後繼續聆聽上主的聖言,藉主的聖餐參與基督出死入生的逾越奧蹟,不斷領受基督聖化的恩寵,並在基督內,聖神的共融中向天父呈上曼祟高的讚頌、祟敬、祈求和感恩。

天涼好個秋(P147)

稼軒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農作物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遼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 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創作於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

感受

年淺愛裝深,終身卻話淺。

拒马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語:الصحراء الكبرى‎,aṣ-Ṣaḥrāʾ al-Kubrā , 清朝直譯大沙漠)是世界最熱的荒漠,亦是世界第三大荒漠,僅次於南極和北極,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但並非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其總面積超過9,400,000平方公里(3,600,000平方英里),與美國國土面積相當。撒哈拉沙漠東至紅海(包括地中海海岸的一部分),西至大西洋,南部邊界則為薩赫爾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和西部的北端地區。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些沙丘高度可達180公尺(590英尺)。「撒哈拉」為阿拉伯語中「沙漠」(صحارى‎ ṣaḥārā 3 [ˈsˤɑħɑːrɑː])一詞的複數形式。

概況

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接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東抵紅海,南達蘇丹地區和尼日河河谷。雖稱為沙漠,但並非想像中的黃沙萬里,此沙漠五色(黃、白、黑、綠、紅)具全,並非只有黃沙。地貌上連綿沙丘、流動沙漠並不常見,反而是岩漠、礫漠、泥漠與沙漠混雜。撒哈拉沙漠可以分西撒哈拉、中部的阿哈加爾高原、提貝斯提高原和艾爾高原、以及最為乾旱的泰內雷沙漠和利比亞沙漠。其最高點在庫西山,位於查德北部的提貝斯提高原,海拔3,415公尺(11,204英尺)。

撒哈拉沙漠是非洲大陸最大的荒漠,南部界限為半乾旱熱帶稀樹草原,稱「薩赫爾」;薩赫爾南部為南蘇丹和剛果河盆地。薩赫爾沙漠大部分為岩漠,沙漠(被沙丘覆蓋的大片地帶)只占一小部分。

數千年前人類便生活在薩赫爾沙漠的邊緣。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撒哈拉沙漠比今日要濕潤許多。超過30,000幅岩刻在此被發現,其中近一半在阿爾及利亞東南部的阿傑爾高原,描繪了河流中的動物,例如鱷魚等。此外還發現了包括非洲獵龍、約巴龍和豪勇龍在內的恐龍化石。在公元前1600年之後,地球軸心的轉移導致氣溫上升和降雨減少,撒哈拉由此發展至今日模樣,無大面積的植被地帶,除了尼羅河河谷、小部分的綠洲以及北部高地的地中海植被。

撒哈拉地區的主要族裔群體為柏柏爾人,其中包括圖瓦雷克人部落,諸多阿拉伯化的柏柏爾群體例如摩爾人(撒哈威人)、圖布人、努比亞人、札加瓦人、卡努里人、豪薩人、桑海人和富拉尼人。撒哈拉地區的重要城市包括茅利塔尼亞首都諾克少;阿爾及利亞的塔曼拉塞特、瓦爾格拉、貝沙爾、哈西邁薩烏德、蓋爾達耶和瓦德;馬里的廷巴克圖;尼日的阿加德茲;利比亞的加特以及查德的法亞-拉若。

地理

撒哈拉沙漠包括了阿爾及利亞、查德、埃及、利比亞、馬里、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尼日、西撒哈拉、蘇丹、突尼西亞的大部份。撒哈拉沙漠是非洲的African massive中,三大地形分區中的一個。

撒哈拉沙漠的地貌主要是因風成過程而形成,偶爾也有下雨,地貌也包括沙丘、沙丘源、沙質荒漠、岩漠、礫漠、乾涸河谷、乾谷及鹽盤,較特殊的地貌有茅利塔尼亞的理查特結構。

在撒哈拉沙漠有一些山嶺、高原及火山,包括埃爾山脈、阿哈加爾高原、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提貝斯提高原、阿德拉爾山脈及紅海丘陵。撒哈拉沙漠的最高峰是位在北查德提貝斯提高原內的庫西山。

大部份撒哈拉沙漠的河流都是季節性或間歇性,尼羅河是少數的例外,從中非洲橫跨沙漠一直流到地中海。地下的含水層有時會接近地面,形成綠洲,像拜哈里耶綠洲、蓋爾達耶、提米蒙、庫夫拉及錫瓦綠洲。

撒哈拉沙漠的中間非常乾燥,幾乎沒有植物。沙漠的北邊及南邊有高地,有零散的草地及漠境灌木,在乾谷中濕氣比較集中,會有樹木或較高大的漠境灌木。

撒哈拉沙漠的北邊是地中海旁的埃及及利比亞,但在利比亞的昔蘭尼加及馬格里布是北非洲的地中海氣候區,特徵是冬季容易下雨。依照植物學家法蘭克·懷特[11]和地理學家Robert Capot-Rey的植物準則,撒哈拉沙漠的北界對應海棗種植的北界以及細莖針草的南界,撒哈拉沙漠的北界也對應年降雨量100mm的等雨線。

歷史

依據撒哈拉沙漠裡的岩畫內容,可劃分它們為四個時期,當今稱為四牛時期:

黑牛時期

黑牛時期在始新世的前後。撒哈拉當時並未很乾燥,而是廣闊的河流沖積平原。這階段沒有發現人類活動跡象,因此取名黑牛,並非當時有岩畫圖像。

水牛時期

約從3萬5千年前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其岩畫主要在阿爾及利亞東南部、查德和利比亞。它們約畫於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之間,使用目前已在當地絕跡的動物奶汁混合顏料畫在岩石上。這些動物包括水牛、象、河馬和犀牛。畫中人物經常戴著圓型盔帽,使用棍棒、斧頭、弓箭,並投擲棍棒擊打獵物,但未見標槍。

黃牛時期

約從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當地居民開始從事游牧生活,放牧牛、羊。曾經發現陶器和新石器時代經過打磨加工的石斧、石磨和箭頭,及一些打獵用的弓箭。放牧的動物是從亞洲引進。後期並發現一些能聚集較多人和牲畜的村落遺蹟。

奶牛時期

約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左右。這時期有跡象已引進了奶牛、駱駝和馬,並從事大規模農業。從腓尼基人學會使用和鍛造鐵器,可能在公元前1220年前後。腓尼基人其時在當地建立了橫跨整個撒哈拉到埃及的大帝國聯盟。

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已變成同於目前的大沙漠,是當時人類無法逾越的障礙。僅在其綠洲有一些居民,商業往來很少能穿越沙漠。尼羅河谷是例外,基於水源充分,這裡植物生長繁茂,成為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雖然尼羅河仍有幾個無法通航的大瀑布,構成商業貿易障礙,但埃及設法將鐵器技術,和帝王觀念傳播到南方的努比亞、阿克蘇姆及更偏南的地方。

公元前500年時,古希臘和腓尼基人逐漸對此地區產生影響。希臘商人於沙漠東部邊緣地帶開發商機,在紅海沿岸建立許多商業殖民地。迦太基人則於大西洋沿岸的沙漠西部開發,但由於大西洋風浪險惡,當地市場也不足,所以他們的探索從未超過現在摩洛哥的範圍。中央集權的國家只分布在沙漠北部和東部邊緣,權力達不到沙漠腹地,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們因此常受到沙漠中游牧的柏柏爾人襲擊。

駱駝是入侵此地的阿拉伯人引進,造成了撒哈拉沙漠歷史上的最大變化。它們使貿易往來可以穿越沙漠,北方地中海沿岸的酋長們將奶牛和工藝品運到南方,南方的薩赫爾王國由於出口黃金和鹽而富裕強大。沙漠綠洲成為商業中心,逐漸被北方的酋長們控制。

這情況持續幾個世紀,直到歐洲人發明了大帆船。首先是葡萄牙人繞過撒哈拉去掠奪幾內亞的資源,隨後別的歐洲國家接續跟進,撒哈拉就很快失去了商業價值。

撒哈拉沙漠受到當時殖民者忽視,現代卻發現很多礦藏具有價值,如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油氣資源,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磷礦。